当前,国家十一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同时也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总结十一五、筹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
我们正在猜测某些细菌的生存形式,但是要知道这么一长串生物功能发生在深深的海底,实在是令人惊讶。一位美国政府代表团的高级成员曾在2007年的巴厘岛气候峰会场外表示,没有达成任何协议,除非所有事情都达成协议。
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的教授Martin Fisk说。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300亿美元富国在2010至2012年间有多少已经为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支付,甚至做出承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曾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减少,但最近排放量数字重新开始上升,并有可能打破今年的记录。但是,在墨西哥旅游胜地坎昆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并没有启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攀升这一重要问题的议题。早些时候,砍伐森林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20%。
在联合国奋力争取应对全球变暖的具体措施的同时,谈判依然陷入地缘政治的泥泽中停滞不前。另一个鼓舞人心的发现是,科学家在大洋地壳的深处发现可以吞掉碳氢化合物和天然气的细菌,这种细菌有遗传潜力来贮存碳。王瑞彬认为,由于各国元首介入所磋商的议题,往往涉及到各国的根本利益,各国根本无法在根本利益上作出让步。
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坎昆会议有可能达成某项协议,这也是坎昆将取得的具体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森林保护,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内容在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里,闪动着同一个主角的身影,那就是美国。因此,我们不必对坎昆会议期望过高。而此前的用玉米炼汽油已被证实成本高昂,而且大规模采用农作物炼油一度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高企。
当时,各国元首最后参与了最后的讨价还价,但取得的成效一般。并未明确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和到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
幕后因素:互信基础遭削弱本报墨西哥坎昆电 (特派记者 毛玉西、薛松) 气候变化问题专家王瑞彬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僵局之所以难以突破,是由以下三大现实背景决定的: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留有后遗症。对于这次会议的规模降低的情况,气候变化问题专家王瑞彬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到,大多数国家的元首记者不会参加坎昆气候峰会,也是吸取了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教训。采取务实态度,由简到难,在资金、森林、技术转让、适应机制等各方共识较集中的问题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进天津及坎昆会议获实质性成果的理性选择。而且,在某种层面上来说,美国在其中扮演着相似的从鹬蚌相争中获利的渔翁角色。
但在2001年,又迫不及待地退出该协议。在墨西哥总统宣布坎昆会议开幕后,墨西哥外交部长,部长会议主席,以及WTO总干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纷纷致辞。毋庸置疑,在跨越了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之后,错综复杂的气候谈判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后也会逐渐向前进。因为有强势的美国为之出头,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时也习惯撂挑子。
你以为气候灾难到来时所有人的命运是一样的吗?不一定。三、长期资金援助依旧是一纸空文。
此后无论在巴厘岛会议还是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气候谈判会议上,美国都是发达国家逃避自身责任的强硬代表。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国正在借气候问题大力推销其自身掌握核心技术的一些新能源。
在经历上次哥本哈根的混乱和争吵之后,这次坎昆会议被广泛寄予厚望,希望扫清哥本哈根会议的阴霾,各国重新建立信任。也就是说,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已令地球变暖并引起一系列问题,但在需要负担责任之时,他们却以消极的姿态表明:既往不咎,责任平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挑大梁。可以说,美国在气候谈判问题上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他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内容仅有十二段。四、美方减排意愿与承诺难有定心丸。其实在气候议题上,美国的态度一直十分消极,全然不见在其他国际事务上的大国风采。
根据有关统计,全球气温在整个20世纪已上升0.7摄氏度,若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势头没有改变,到2050年时全球将有近900万人要生活在洪水来袭的危险处境中。而《哥本哈根协议》提出的力争将地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危险系数2摄氏度以内也很难实现。
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坎昆会议有可能达成某项协议,这也是坎昆将取得的具体成果,其中可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森林保护,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内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气候问题的漫不经心当然有其底气,那就是雄厚的经济实力。
但气候问题不会因为这些国家将脑袋埋进沙子而减缓。发达国家有更高的技术、更完善的设备来保障本国国民的安全。
二、责任区分上,发达国家依然在四处游离,试图再次偏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使原本的双轨谈判进程缺乏互信基础。但在近阶段,难以产生实质性进展。对各方来说,美国根本无法作出任何有效承诺,尤其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之后,参众两院反对全球变暖观点势力上升,奥巴马极力推动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美国如此做,无非是想一边转移视线,一边牟取利益。
多数首脑不参与墨西哥外交部长埃斯皮诺萨近日对媒体表示,尽管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缺席,但依然会有约20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参加这次大会,多数来自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国家,其中包括巴西、玻利维亚、危地马拉、智利、挪威与肯尼亚等国家领导人。对于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问题,协议的规定十分模糊,只有欧盟和日本提出具体将要提供的资金数目。
比如,在谈判中的焦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由于全球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这是继去年哥本哈根之后重提气候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尽管比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有所瘦身,但依然有超过1万名代表参加这次气候大会。
美国的立场在1995年京都会议上可见一斑:先是在减排问题上绝不退让、只肯维持现有规模。哥本哈根会议毫无疑问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协议内容来看,哥本哈根会议又是让人失望的。
国际观察谁在阻碍气候谈判目前最引人关注的两件国际大事,一是朝韩开炮,二为坎昆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分为两个阶段,在11月29日到12月7日是公约和议定书特定工作组会议,而12月8日到10日是举行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约方会议。按《哥本哈根协定》,发达国家要在2012年前每年筹措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二、经过哥本哈根会议的亮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信基础遭到削弱,成为制约和阻碍谈判的负面因素。
从目前看,以下四大僵局短期内都难以突破:一、减排目标难以达成共识,各方都采取了减排承诺的低预期,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的减排40%的目标相距甚远。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但拖延和逃避议定的在经济上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问题的条款,而且还不断倒打一耙要求发展中国家担负起更多的减排责任。
再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且在大会一再让步的前提下,美国终签署《京都议定书》。当地时间11月29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29日24时),备受全球关注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COP16)在迷宫般的酒店月亮宫与坎昆展览馆举行。
僵局依旧:与会国众口难调本报墨西哥坎昆电 (特派记者 毛玉西、薛松) 记者从坎昆现场多方面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核心僵局涉及各国根本利益,会议一时还无法立即取得突破。即便是气候导致农作物歉收,他们也有更多的储备和更好的购买力来抢粮食,也有能力应对因气候变暖而可能需进行的大规模迁徙。